English

诗文可以滋养心灵

——一项有关诗文素养的实验调查
1999-06-01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“诗文素养”从小学起步,效果究竟如何,齐鲁晚报记者自潍坊实验小学发回的调查报告可以算是一种解答。

一项小实验

潍坊市实验小学的秦桂芳校长是“诗文素养”活动的策划者,她萌生这样的念头是缘于看到一些外国人评价中国留学生ABC(外语)好,XYZ(数理化)好,经济头脑好,但却不了解司马迁、文天祥、史可法,不了解长城、黄河的报道。对自己国家的文化、历史、地理如此漠然无知的人,怎么可能有感情、有责任感地为祖国服务呢?

秦校长对此颇多感慨,多年来传统文化的匮乏甚至断层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,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问题反映在大学生身上,根子在中小学。秦校长向记者介绍了她当时的一些想法:我们注意到,在世纪末转型期,浮躁的东西多了,表象的东西多了,精神的追求少了。特别是孩子们接触的劣文化、伪文化太多,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深感忧虑。我们越来越觉得要搞素质教育,要培养二十一世纪需求的人才,传统文化是非补不可的一课。

慎重起见,学校先是在二年级挑选了三个班进行小范围的“诗文素养”实验,精选了数十首(篇)课本以外的经典古诗文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,同时广泛征求家长、老师和学生的意见,秦校长组织10名骨干教师成立了研讨小组,并聘请约20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,边开展活动边总结改进,力求确保这项实验积极、稳妥、有效。

几个大话题

搞“诗文素养”实验,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几个敏感话题。

一是背古诗究竟有多大用?

历史文化传统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,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个人和民族素质的高低,而作为重要载体的古代文化典籍,包含着民族文化传统最根本、最强劲的生命基因。所以它需要一代代人的学习、承接、继往开来。有积累、有继承才有创新,才有发展,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。关键是几十上百年来我们对“传统”的抛弃较多,对它的弘扬与发展不够,不该“破”的“破”了,该“立”的却没“立”起来。传统文化的断层便显得日益严峻了。

秦校长他们认为,对于当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尴尬局面,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诵读部分古代经典诗文,使其在全面接受现代文明教育的同时,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,应该是一剂行之有效的药方。抛开表面的文字、韵律、历史背景知识等不谈,古诗文中散发出的浓厚的正义感、报国情、英雄志,智慧与美感,胸襟与爱心,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,这种影响不在于能否让学生考试得高分,不在于能否帮助他出国留学,而是对他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格发育的良好浸润与熏染。

今年4月在潍坊实小采访时,记者翻阅了许多家长来信,绝大部分家长认为“诗文素养”是实施素质教育一个很好的切入点,“从长远来看,孩子们将受益无穷”。也有少数不同见解,一位家长说“当今社会是实用型的社会……人们可以不必去理会‘床前明月光’,但不能不懂ABC。”“高技术人才有几个会写诗或懂诗”。一位李姓家长写了耐人寻味的一段话:“为我们奠基的是石头也好,沙砾也好,大可不必深究,只管踩在上面向更高层冲击。”

问题是如果脚下踩的是一步一滑的流沙或淤泥,我们的“冲击”是否会事倍功半甚或跌跤呢?

另一个问题是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强,背古诗难免囫囵吞枣,大量背古诗是否会加重学生负担?

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曾在报上撰文强调,从教育工作的角度讲,让少年儿童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去背诵、学习最重要的文化典籍,是了解传统文化最基本最便捷的途径,背诵是很重要的,尽管当时不理解,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,慢慢便会融会贯通,把经典中的智慧发挥出来,终生受用无穷。

秦校长说这就像让牛吃草再慢慢反刍一样,记忆力强、接受东西快是少儿学习的优势,让孩子诵读一些古诗文对他们的记忆力、理解力也有一定的开发、强化作用,对孩子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、竞争意识、自信心等也都有所助益。况且,我们的老师在辅导中并非完全忽视对诗意的理解,每周拿出一节语文课来进行诵读训练和欣赏指导。老师们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不少活泼有趣的方式方法,孩子们背得饶有兴味。我不明白,为什么一提背诵就非得是死记硬背呢?

从时间上看,学校一开始安排每天早上上课前15分钟的晨读时间(现在是20分钟)诵读古诗文,老师不硬性规定任务,也从不批评指责背不过的学生。古诗独特的形象、韵律、节奏和老师灵活的辅导方法,使得孩子们学起来兴趣盎然。很多学生不满足于老师指定的那些篇目,纷纷请家长或自己找来其他诗文诵读。有的连《春江花月夜》、《孔雀东南飞》、《木兰诗》、《岳阳楼记》这样较长篇幅的诗文都能从头至尾背过。不少家长向学校反映,孩子学古诗兴趣大、自觉性强,并不把“诗文素养”看成一种负担。

有位家长从另一个角度谈了看法:“负担有,但不是很重。对孩子来说,增加点负担也不错,让她知道学习是要努力的,需要付出。”还有一位学生的爷爷写了一首打油诗:“背诵方法,我很赞成。看似很笨,实则很灵。”

数百古诗词

据统计,我国小学1—6年级现行统编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共有48首;而按潍坊实小现在使用的古诗词选集,小学生们在校期间可以从容地掌握450首以上优秀的古典诗词,是教材规定的近十倍。

去掉节假日,小学生们平均要用约三天的时间背过一首古诗,这算不算“从容”呢?

一位叫曹文红的家长说:“我孩子读二年级,我本以为古诗生字太多,孩子有近一半的字不认识,这怎么背呢?没想到我给生字注上拼音后,仅半个多小时,孩子就背过了三首诗,还认识了不少生字。”

孩子毕竟是孩子,注意力容易转移,背得快忘得也快。为了使活动持久有效地开展,潍坊实小的老师没少费心思。他们利用古诗擂台赛、古诗大王评选、诗词朗诵会、诗人故事会、诗配画、诗文小报、古诗小档案等生动活泼的形式,既将学生的兴趣引向深入,又使其所学知识得以巩固。自“诗文素养”活动在全校铺开至今约一年半时间,不少学生已背过一百多首古诗词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率先背过了长诗《春江花月夜》,俨然成了班上的小英雄。三年级有个班四十多名学生全都能背诵数百字的《木兰诗》,现在课本上所选的古诗词对他们来说简直“小菜一碟”。

从实验的阶段性效果来看,小学生们通过背诵古诗文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。杜曰华同学说,诗文素养活动首先增强了我们的记忆力,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。其次帮助我们扩大了知识面,了解了许多古代历史知识和诗人的经历。庄朋和秦璇同学说,背古诗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,锻炼了口语。一些原来胆小害羞的同学,上课回答问题、读课文张不开口,现在声音宏亮了,语言流畅了,不再怯场了。

秦桂芳校长当然把目光放得更远,这位已近退休年龄的老教育工作者,看重的是如何重新唤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,如何从小塑造孩子们既有时代特征又有历史纵深感的健康人格。她说事实早已证明完全的泥古与完全的西化都无法站稳脚跟,真正的新文化必定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、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精华相结合的产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